求职护航 谨防陷阱|求职路上,别让个人隐私“裸奔”

2025年3月20日   点击人次: 213   

求职季开启

为加强警示教育

增强毕业生防范风险意识

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

中共云南省委教育工委、云南省教育厅

面向全省高校开展“就业权益保护月”活动

推出《2025年高校毕业生

防范招聘求职“陷阱”典型案例集》


3月12日起

“云南发布”将连续推送五期

防范招聘求职“陷阱”典型案例

今天,一起来看第四期

 防范求职过程中被盗用个人信息 




典型案例①:借招聘骗取个人信息精准电信诈骗




  小王是某大学的应届毕业生。她想通过网络求职,于是将个人资料在互联网上公开,并将手机、寝室电话同时公布。一段时间后,小王接到一个公司的电话,称为了核实其大学生身份和家庭情况,要求小王告知其家庭电话号码。


  小王觉得用人单位想核实她的真实情况也是正常的,于是将家庭电话告诉了对方。就在这段时间里,家中的王父接到了一自称是某医院急救中心主任的电话,称小王因交通事故在医院抢救,需汇款30000元到院方指定的账户,否则将影响抢救。王父在与校方、女儿同室同学多方联系未果的情况下,救女心切,当日先后分三次共汇款25000元到指定账号。几个小时后,王父通过电话联系上女儿,才得知这一切竟是个骗局。





典型案例②:骗取兼职信息用于贷款




  2017年,某市的10多位大学生在一家科技投资公司做兼职,公司要求他们携带身份证和银行卡,到公司后签了一份合同,称办理分期业务后还款与学生无关,若需学生还款则由公司负责赔偿。但从5月份开始,还款出现逾期,学生们发现自己的信息被用于在一家金融公司做分期购,平均每人6000元额度,而公司不再处理此事,学生们面临自行偿还贷款的困境。




典型案例③:扣押证件陷阱强收违约金





  小陈同学应聘了一家小型公司的市场营销岗位。在入职时,公司要求小陈将身份证、毕业证、学位证等证件交给公司“保管”,理由是公司需要办理员工入职手续和一些资质备案等工作,等手续办完就归还。小陈按照要求交了证件。工作了一段时间后,小陈发现公司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工作安排,比如经常要求加班却没有加班费。当小陈提出辞职时,公司却以各种理由拖延归还证件,还要求小陈支付所谓的“违约金”,否则不归还证件。


投简历≠交隐私!
请牢记以下安全小贴士



求职期间
隐私保护是底线
各位小伙伴

要时刻擦亮眼睛哦

来源:云南发布微信公众号